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务公告 >> 正文

转:阜阳师范学院专业分类建设指导意见


2016-07-22 18:13:34 来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浏览: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皖教高〔2014〕17号)等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我校专业综合改革,全面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不断提升专业办学实力,有效彰显专业优势特色,现就我校专业分类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统筹规划、分类管理、分步实施、重点建设”的总体思路,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现有专业发展实际,科学编制未来发展规划,统筹设定分类建设体系,合理配置各类办学资源,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布局,逐步引导专业科学定位、分类建设、集群发展,为我校建设地方性综合型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的办学基础。

二、总体目标

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引领,以学科专业分类评估为抓手,深入推进专业分类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传统优势专业、特色应用专业、紧缺新办专业,力争到2020年,全面确立优势学科、特色应用、紧缺新办三大类别联动发展的专业体系,全面实现各专业的规模调控与集群发展,全面形成学科支撑有力、专业协调发展、优势特色鲜明、社会需求符合度高、服务行业产业能力强的专业发展格局。

三、建设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坚持需求导向,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及时代发展变化,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坚持学生为本,体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需要,适应学生成长成才及个性化发展新需求;围绕学校办学定位,适应地方性综合型高水平大学发展新战略,增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适切性。

(二)示范性原则。建设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重点学科和专业群,孵化一批重大教学和科研成果,在学科发展、团队建设、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方面积极探索新模式、总结新经验,发挥品牌专业的导向性、示范性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引领学科专业整体发展。

(三)特色性原则。遵循专业自身发展规律,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挖掘皖北产业行业优质资源,建设优质学科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推进学科专业差异化发展。科学确定学科专业建设目标,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保持发展已有优势,不断开辟新方向,确保在省内外同层次高校中的领先地位。

(四)协调性原则。把握学科专业建设的系统性,统筹好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内部专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结合省情、地情、校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配置资源,统一规划、区分层次、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促进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四、分类体系

    (一)传统优势专业。重点遴选和资助一批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专业,依托良好的学术性学科基础,以高水平科研成果突破与创新性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着力提高理论研究水平,致力于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遴选条件。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办学实力较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或省级以上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或国家级特色专业所在一级学科。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教学条件,在同类专业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毕业生社会声誉好。

    2.建设思路。以强化学科科研基础为关键,凝练学科方向,重点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及高级别科研奖励,加强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着力提升学科学术影响力。以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为重点,按需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省级以上各类重点人才,优化团队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着力提升团队重点课题攻关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依托优质学科资源,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卓越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术性课程资源以及公共类通识课程资源建设,着力提升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3.建设目标。瞄准省内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国内知名;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既在省外同层次高校中有一定影响,又在本省同层次高校中起到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力争1—2个专业进入安徽省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相关专业2—3个项目进入安徽省一流师资、一流团队、一流平台、一流课程建设计划。

(二)特色应用专业。重点遴选和资助一批在服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依托良好的应用性学科基础,以高新实用技术推广和卓越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着力提高实践应用水平,致力于各类卓越应用人才培养。

1.遴选条件。学生报考率、专业转入率高,招生规模稳定,应用特色明显,就业前景广阔,行业领域稳定,省内具有一定优势。专业建设能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在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方面有健全的体制机制,取得一定的成效。

2.建设思路。以全面服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重点建设特色应用学科专业群,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各类发明专利,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一批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团队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团队;集聚社会资源,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校企、校地深度协同合作。以卓越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为引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建设标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以产学研结合与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信息化为手段,在校际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证书互发等方面改革创新;加强应用型课程、网络课程和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3.建设目标。学科专业应用性特色鲜明,应用性科研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综合实力在省内外同类高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在本省同层次高校中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力争2—3个专业进入安徽省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相关专业3—5个项目进入安徽省一流师资、一流团队、一流平台、一流课程建设计划。

(三)紧缺新办专业。重点遴选和资助一批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新办专业,依托现有办学基础,以增强专业实力和对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着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行业发展能力,致力于行业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1.遴选条件。社会认可度高、生源充足,有一定的办学基础。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所服务区域或行业的支柱产业发展要求,纳入专业建设规划的新申报获批专业。

2.建设思路。以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实践教学资源需求规划,优先支持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实训平台,优先满足实验仪器设备需求。以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急需人才,推进相关专业教师转型,建立外聘教师人才库,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实践活动,建设一支能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整合专业教学内容,强化实践环节,构建以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为主线、适应多岗位行业需求的多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3.建设目标。建设一批集教学、科研、生产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训实验平台,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在省内同类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支持保障

(一)项目申报论证。各二级学院按照本《意见》要求,根据专业建设现状,明确发展目标,分类设计年度建设任务,统筹规划“十三五”专业发展;明确重点建设专业,至少遴选某一类专业,作为学院品牌建设项目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对学院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及“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进行论证,确定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审定专业建设目标任务。

(二)专项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对于相关专业给予分级分类支持。传统优势专业、特色应用专业以品牌项目建设形式予以资助:院级品牌建设项目,建设期内,工科类专业每年提供15万元经费支持,其他类专业每年提供10万元经费支持;校级品牌建设项目,每年提供不低于20万元的经费,连续五年给予滚动支持。对于遴选进入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规划项目,学校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支持;对于紧缺新办专业,工科类专业给予15万元的支持,其他类专业给予10万元支持。学院统筹设计经费使用计划,至少拿出30%经费用于自设子项目推进项目建设,每类子项目资助标准不低于校级同类项目标准,学校将作为校级同类项目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师资队伍建设及实验实训资源投入优先保障紧缺新办专业需求。

(三)建设项目统筹。统筹专业项目资助体系,在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造、专业服务产业行业能力提升计划、紧缺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资助方面,重点支持紧缺新办学科专业,全面加强办学条件,着力提升应用型办学实力和水平;在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优秀教学团队、实验实训基地、重大教学改革研究等项目资助方面,优先支持传统优势、特色应用专业,进一步凸显专业优势和特色。

(四)建设过程管理。建立项目年度检查制度,各二级学院年终系统梳理项目建设情况,上报核心数据;建立项目中期考核制度,项目实施第三年度,学校组织中期检查,进行中期考核;建立项目评估验收制度,五年建设周期结束,学校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验收,给出评价等次。项目年度检查、中期考核结果将作为项目建设期内是否继续予以支持以及是否提升为高一级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验收评估结果将作为下一周期项目建设以及推荐高一级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项目建设质量,将作为院系评估、学院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版权所有 ©2019阜阳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清河西路100号    邮政编码:23603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