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由来与发展

作者:康敬东 时间:2013-03-11 点击数: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由来与发展

韩振峰纪淑云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尤其是我们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优良作风,在我们党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推进不同时期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形成

在党的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多次强调,党要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必须树立一个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新作风。那个时期,党的一些早期领导人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带头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考察,写出了诸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文献,为我们党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树立了典范。

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在井冈山开始了建立工农武装政权的伟大探索。面对当时白色恐怖的环境,针对党和红军队伍中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占多数的情况,党开始高度重视军队的思想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调查研究的思想作风、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作风,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

在抗日战争前夕,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光辉哲学著作,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系统批判了那种割裂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对客观情况不调查研究、不作具体分析、不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做法,为全党形成和树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延安整风运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创造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好形式。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要反对主观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同年9月10日,毛泽东在《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风”概念,他说:“现在,延安的学风存在主观主义,党风存在宗派主义。”他还把学风、党风提升到党性高度,阐明了主观主义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才是有党性的表现。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又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党内还存在学风不正、党风不正、文风不正的地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这三股歪风还在经常作怪。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

1942年2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又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演讲。毛泽东指出,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毛泽东列举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指出它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倾向和作风,必须彻底抛弃,学会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确立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标志着我们党三大优良作风的正式形成。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丰富和发展

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展并不断实践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从而使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全国解放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新中国的新形势和我们党在执政地位上的新变化,对执政党的作风建设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强调执政党必须更好地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问题。在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会议上,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三坚持三反对”,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党的八大还把“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写进了新党章。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必须发展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禁止压制批评的行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正确方针,强调必须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文革”时期,由于各种“左”的思潮的影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受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邓小平指出:“要搞好我们的党风、军风、民风,关键是要搞好党风。”要“把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和党的一整套作风恢复起来,发扬起来”。1980年11月,陈云同志明确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再次强调了“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著名论断,并要求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着重解决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向全党郑重提出了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的新要求。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要求全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这“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把党的作风建设提到了新的水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作风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极大地推进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发扬。2002年12月,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成员到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号召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发表讲话,要求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2007年1月,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即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党要大兴“党的四大作风”,即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的向背,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经过全党同志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使党的作风不断改善和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本文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阶段性成果)

(该文转引自: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2/0711/c85037-18493112.html

通讯地址: 安徽省阜阳市清河西路100号  邮政编码: 236037  办公电话: 0558-2591100 2591092  阜阳师范大学 法学院 版权所有

Baidu
map